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 148:所有的刹那都是第六意识心著境熏习而来,第六意识是最强大的熏习力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1027)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楞伽经【六】2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六)2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1128页【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

大慧!五识就是指前五识,前五识身生起,前五识要怎么生呢?他必须依靠于第八识的心、第七意识的意与六识俱,“俱”就是说,前五识一定要有后面做后盾,第八意识、第七意识还有第六意识,“俱”就是一定要依靠这三个:第八、第七、第六。“俱”就是一起起来。而且随着善念恶(念)之相展转,“展转”就是种种差异的变坏,“变坏”的意思就是说:这一念起来又消失,另一念起来又消失,叫做展转差异变坏。变坏,差异变坏就是生灭的意思。这个八识呢?从表面看起来是相续流注的,好像没有断灭,好像是相续流注的,那么这个生灭的相续流注呢?但是它不坏体性,虽现有生灭相续流注,但是它不会坏这个本体身,坏这个本体。不坏身,这个“身”就是体的意思,意思就是:也不会去坏那个不生不灭的体性,现种种的生灭假相,生灭,那么亦生亦灭,如果是指前五识,前五识来讲,生已即灭,所以亦生亦灭,生生灭灭的意思。凡愚之人不觉自心所现的,凡愚之人从来不觉悟自心所现的生生灭灭的假相,当前五识离开境界的时候,简单讲,前五识离境的时候,次第灭,次第灭的时候,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次第灭的时候,意思就是当前五识离境次第灭的时候,意思就是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换第六意识起现前,第六意识有两种功能:一、可以与前五识俱起,二、也可以单独,因为习气种子一直在,可以单独叫独头意识。

那么余识生,余识生呢?就是指第六意识。“余识”就是剩下的,意思就是前五识剩下的,当然就是指第六意识,前五识之余,所以这个“余识”是指第六意识,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就生。这什么意思呢?当前五识离境的时候,次第灭的时候,这个前五识呢?灭,怎么样?但是它会反过来,第六意识会攀缘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子——妄想分别令第六意识生起来,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我们说心猿意马指的就是第六意识,如草原上的奔腾,也是指第六意识,心神不宁也是指第六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还是指第六意识。有时候落入八识田中那一种种子,第六意识要拿起来,再把它执著,前境,前境已经失去了,哎呀!这个第六意识思惟了过去现在未来,然后那个恨意或者是爱意断不了,断不了。形相差别摄受,形相就是六根对六尘,对于种种外在的形相、种种的差别,落下来这个影子执著,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执法尘为实有,落下来的影像,它误认为那个影子是实在的,简单讲,就是执著于现在的影像、观念,认为那是实在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是这样,可以去造作——种种的学习,把这个学习的观念、符号搬来放着,每天都用这个工具,执著那个是实在的东西,而不晓得那个是后人所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字,那么假相,因缘所生的假相,又安立了名词,第六意识拼了老命要去执著它,所以生灭化作业力,执著于生灭的假相,化作一股业力,而这个业力不离心,怎么样?因为执法尘为实有,所以只要一掉进去那个观念,掉进去那种习气,那个人就没有办法。

所以你看看新闻报导的,譬如说一个女孩子单恋,单恋那个男的,喔!那个就很辛苦了,爱上那个男的,那个意识里面没有任何的空间容纳别的,一天到晚站得远远的,看一眼也没关系,她可以一个月很辛苦地等待、等待,就是想要去看他一眼。男孩子也是一样,掉进去单恋的时候,也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啊。又不敢表白,自己条件又不够,闷在心里,人家也不晓得你爱人家,那种痛苦啊,没有办法解决,你也没有办法劝,劝也没有用,那个要等,要等待机会啊,因缘,机会跟因缘慢慢地教化,慢慢地教化。所以这种形相差别,掉进去意识里面的法尘,摄受就是执取,取以为实,第六意识与五识攀缘境界后,落下来的法尘为实有,形相差别执取摄受,认为是实有的。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前五识身之生起,必须与第八识的心、第七意识的意、第六意识的意识俱起,一定要他们为依靠才能生起,而且随着善念恶念之相展转差异种种地变坏,相续流注,这个八识看起来相续流注,前六识执取,变成八识的生灭,但是这个八识不坏体性而有生灭幻化,幻化的生灭,虽然有幻化的生灭相,但是不坏八识的体性。前五识亦生亦灭,生已即灭,凡愚、凡夫之人,凡夫愚痴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心所现的当前、当下的五识离境的时候,次第灭的时候,这个时候换第六意识生起。余识生,为什么?前五识离境的时候,次第灭的时候,次第灭就是五识,前五识离境的时候,叫做次第灭的时候,这个时候余识生,这个时候第六意识生起来,第六意识会反过来,去执著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子,妄想分别令第六意识生,简单讲,第六意识是专门执著现有的境界,还有执著影像的境界,这种形相差别摄受,就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就是根与尘的种种形相所攀缘的种种差别的法尘,被第六意识所执取,而第六意识认为那个是实在的东西,所以在座诸位,生命如果没有觉悟,你追求这个生命就像在追求影子一样,因为你没有拥有真实的生命。大悟见性的人拥有真实的智慧生命。如果没有大悟见性开采出这一颗本心本性、不生灭的真如涅槃妙性,你一辈子都在追求心中所显现的影子,万法就是你心中所显露的影子而已。

【注释】“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心”,即(就是指)第八识;“意”,即(就是指)第七识;“意识”,即(就是指)第六识。此谓(这个是说)前五识生起,必须与第八、第七、第六识同时生起。“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谓五识随善恶境界之相,因为善、不善相展转差别变坏,相续流注不断;虽然生灭不断,然亦(也)不坏八识之(的)本体。“身”,即(就是)体,指八识之体。“亦生亦灭”:生已即灭之义。因为前五识对境而生,离境则灭,而外境迁流不住,故(所以)前五识亦生已即灭,然此生与灭,其性本空,故实无生灭,此即(这个就是)前五识生灭当中之(的)不生灭。

“不自觉心现,次第灭,余识生”:此谓(这个是说)凡愚之人,以不能觉知自心所现,故于前五识离境而次第灭的时候,返攀缘前五识落谢落谢就是落下的影子,妄想分别,而令第六识生。“余识”,即(也就是指)第六意识,以其为前五识之余,故(所以)称为余识。“形相差别摄受”:谓第六识分别前五识所了别之根尘之种种形相差别,而摄受执取、执著,以为实有,诸位!这个就是所有的问题的所在,所有生死的关键,化真如化作生灭的关键,就是摄受、执取变成种子,变成一种熏习,这个就是我们生死,就是摄受,执取以为实有,化作一念生灭,就是摄受,执取以为实有,好像有人生跟宇宙,就是摄受、执取、执著为实有。

人生宇宙怎么来的?就是无明业力变现出来的,执著就有,而不执著其实如幻,此即(这个就是)一转而执意识法尘为实有。所以悟道的圣人,注意听!悟道的圣人能善待自己的清净心,没有清净心,活得很累,一切众生一定活得很累,为什么?作师父的人就很清楚了,我们在教界里面稍微有一点微微、微小、微小、微不足道的一点名气,所以很多的众生都会写信来问,他的苦啊是可以理解,他是很辛苦的,因为他没有清净心,他把清净心变成煎熬,他把清净心变成负担,没有智慧的生命。两种就是负担的生命,没有智慧的人生,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也就是一个人没有钱不算贫穷,在佛教的角度来讲,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他比没有钱更贫穷,因为他没智慧,挣脱不了那一种烦恼的桎梏,挣脱不了的。所以柏拉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讲得多有道理啊,是不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如鸟一样被关在五蕴身里面,被关在十二因缘里面,被关在六入里面、十八界里面,完全关得死死的。大悟见性如鸟出笼,所以你什么时候那一只鸟——心中那个真如本性,那一种自由自在的鸟,能够遨游于虚空呢?简单讲就是“离相”,“相”就是你的牢笼。现在我知道这个牢笼是“相”,那这个牢笼……离相。

那么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今天放下一点,那个牢笼渐渐化作无形,渐渐化作无形。南京有个居士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师父,我要怎么样能够在白天也没有妄想,能够在晚上,也知道那个是妄想,能够在睡梦当中也知道不会受妄想所影响。我说:很简单,但是你做不到,一天定功课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像祖师定的一样,那个祖师是出家众,他统统放下,一天定十万声,从早上,南无阿弥陀佛……这一辈子誓死要成就,阿弥陀佛……其他事情不做,经教通达、悟明心性了,阿弥陀佛……你能这样白天不打妄想,你一天念十万声有时间打妄想吗?那个祖师念到什么程度呢?那个祖师晚上累的时候,躺在禅椅上:阿弥陀佛……结果已经睡着了,人家看他的嘴巴(微动在念佛),晚上睡梦的时候跟他……。他的徒弟啊在旁边的时候,早上要起来,请师父要起来洗净或者是洗刷啊,这个早上起来要上早殿,来恭请上人啊,看到他的师父在那边躺着的时候,(嘴巴微动:念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没有时间打妄想,对不对?所以这个是功夫的问题,你要肯自己定功课,就有办法。但是问题:你(的)健康受得了吗?要有那个健康的身体啊,是不是?

【义贯】“大慧,”彼“五识身者”,为与第八识“心”、第七“意”识、及第六“意识俱”时而生起,且随着“善”或者是“不善”境“相”而“展转、”差异、“变坏,”然而此五识身所依之本体(亦即(也就是)八识之本体)实在是“相续流注”不断,是故五识虽现有生灭之相,然其生灭,实“不坏”八识之本“身”(本体)而能对境显出“生”灭,因此五识有“亦生亦灭”(有生有灭),生已即灭之相。然凡愚以“不”能“觉”知“自心现”量,故于前五识离境而“次第灭”的时候,返攀缘前五识落谢之影子!妄想分别,而令“余识”(其他的识——第六识)“生”起;第六识因此分别前五识所了别之根尘“形相差别”,而“摄受”执著,以为实有。

【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喔!现在就告诉你,我们万法之所以刹那怎么来的。这一段就在告诉你:是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心跟前五识。因为前五识是缘外境,这个第六意识等待前五识在缘境,这个时候,“俱”就是同时,俱时相应而生,同时生起种种的思惟、种种的善念、恶念,这个时候无记念也是俱时相应而生。刹那时不住,这一句话重点就是:所有的刹那,都是第六意识心熏习,著境熏习而来,落入八识田中化作一念的无明,变成习气,而且深层的习气,变成无量劫来生死的动力,生死的动力,所以叫做“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无法达到永恒存在的不生灭的真如自性。所以生灭怎么来的?生灭就是第六意识待前五识缘境之际,俱时相应而生,刹那时不住,不住就是刹那,刹那就是不住,就是无常,名为刹那生灭之法。喔!那我们就知道了刹那生灭怎么来——就是无明、就是妄动,著境以为实,然后熏成种子,变成习气,就变成万法都是刹那,而刹那本空,实在是没有刹那。后面那一段会讲。

【注释】“刹那时不住”:此谓第六识因缘前五识,因为攀缘前五识,说:第六意识因为攀缘,缘就是攀缘前五识,而前五识念念迁流,故(所以)第六识亦刹那时不住。【义贯】第六“意识”为待前“五识”缘境之际,“俱”时“相应”而“生”,生已,则“刹那时不住”,是“名为刹那”生灭法。【诠论】此处之所以独言第六识为刹那法者,为显前五识、第八、第七意识,皆无别刹那相,乃是由第六意识,由六识故有刹那。简单讲,直截了当讲,第六意识就是最强大的熏习力,直截了当讲,就是这样,无论善、无论恶、无论无记,都是由强烈的第六意识所熏习而成。但是如果,这有两个角度:妄心,第六意识是贼;但是真心的第六意识是妙智,妙智唷,欸!妙智唷,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对不对?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1131页【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说:大慧!现在讲到第六意识那种刹那,刹那,它所依的那个本体叫做识藏,名识藏。虽然是讲识藏,它的体不生不灭,即如来藏,所以名识藏,“名识藏”后面再补一个“即”字,那么就看得懂。大慧!六识之刹那者,其所依之本体名识藏,就是如来藏。识藏是但有其名无体性,如来藏就是有真心的体性,两个不一不异。

接下来说到第七意识。这个“意”就是说到第七意识,俱生,它一定跟第八意识一起生。简单讲,第七意识不能单独起来,所以第七识的“意”俱生,一定跟第八意识俱生。由第六意识的习气所熏习,所以变成有漏、有生灭、有刹那,但是第八意识的体性当中是不生不灭的。无漏习气非刹那,注意听!我们前面所讲的种子、习气,都是讲生生灭灭,这里可不是喔,这里讲的那个“习气”是指善根的习气,福德、因缘具足大善根、大福德,简单讲就是无量亿劫来所熏成的大智慧的习气、大善根的习气、大福德的习气。这里指的习气,是指可以熏习的意思,可以存在这些善、无漏的。简单讲你无量亿劫来,所熏习的统统功不唐捐,而非刹那,简单讲实不生灭。所以这个习气不是对妄想、不是对执著、不是对种子来说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法身慧命是可以慢慢存在的、可以累积、可以熏习的,无漏的习气非刹那,实在是不生灭的。非凡愚所觉,这个不是凡夫、愚痴的人所觉悟、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实非刹那,这里要补一个字,“刹那”中间再补一个“实”。这样整句就看得懂。不觉一切法刹那实非非刹那,补那个字——“实”字,实非刹那。以断见,彼外道以执著这个断灭见,执著这个断灭见,就糟糕了,就坏了涅槃的无为法——无为正法。万法都是断灭,他是认为万法都会败坏,断灭见就是看到万法会败坏嘛,认为连那个涅槃也不存在,无为法也不存在,所以就是彼外道以执断灭见而坏了无为的正法。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大慧!六识的刹那熏习义,它所依据的本体名为识藏,其实识藏就是如来藏。这第七意识,说到第七意识,它必须与第八意识与时俱生,而由第六意识的习气所熏,所以故成为有漏的刹那。简单讲第六意识那个熏习,就是最强大的熏习力,能执著善、恶、无记。然第八意识的识体当中,这种无漏的习气是无量劫来所熏成的,无量劫来所修的大福德、大善根、大智慧等等累积而来的,这里的习气不是指妄想,不是指妄执,也不是指种子。非刹那,实在是不刹那,实在是不生灭的意思,由于此义很深,这种义理很深,“非刹那”的义理很深,非凡夫所能觉悟、计著刹那论故,因为所有的凡夫都执著刹那论、刹那无常,不觉“一切法刹那,实非刹那”,所以佛说,说到无常,其体性本不可得,那只是妄想所执著的一个假相、假的妄念而已,空无自性,所以说到刹那,其体性本空,实在是不可得,实非刹那,那么了悟刹那实非刹那,即见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而彼外道以持断灭见,而坏乱了佛陀所讲的正法,拨无因果,以无涅槃自性可得。

【注释】“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六识之刹那者,其体名为识藏,然此识藏即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意”,指第七识。谓八识与第七识俱生,由第六识之善恶习气所熏,故成为有漏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由于识藏非刹那之深义,唯八地菩萨能知,八地菩萨因为证得无生法忍,而无生就是无灭,“无生”其实是包括八个字:无生、无住、无异、无灭,但是讲了那么八个字是太繁琐了,证得“无生、无住、无异、无灭”,那个太繁琐了,直截了当讲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没有生灭,生、住、异、灭统统停止了,对不对?唯八地菩萨能知,非凡愚所能觉,何以故呢?以凡愚之人唯计著生灭,不知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不生灭;且八地菩萨已离生住灭见,得无生法忍,故(所以)彻见识藏实不生灭。“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愚夫计著刹那邪论为实,故不觉一切法所现之刹那,实非刹那,以此等刹那中为有非刹那故也。“以断见坏无为法”:彼以执断见而破坏无为正法。

【义贯】“大慧,”六识之“刹那者”,其所依之本体“名”为“识藏”,然此识藏即“如来藏”。第八识藏与第七末那“意”识“俱”时而“生”,由第六“识”之善恶“习气”所熏,故(所以)成为有漏“刹那”,所以简单讲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第六意识熏习善恶习气所成长的,变成了一种氛围跟气候,形成六道生死的主因,就是这样长养生死,就是由意识熏习而来的。然第八识藏体中之“无漏习气”则“非刹那”法,此义甚深,“非凡愚所”能“觉”知,以愚夫“计著刹那”邪“论”为实“故,众生就是认为一切法都是无常,都是刹那生灭,从来没有去理解不生灭的真如本性、涅槃妙性,没有!所以二乘人教你观无常,从这个角度讲,它不究竟。单刀直入就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但是也不能说(“观无常”)他不对,至少他可以离一切的苦恼——世间的苦恼。不觉一切法”所现的“刹那”中有“非刹那”存在,然彼愚夫“以”执“断见”而“坏无为”正“法”。

【诠论】此节之重点,亦即(也就是)这一章讨论刹那的要旨为:有漏习气为刹那,无漏习气则非刹那。何以故?若有漏习气非刹那,则成为常住不坏之法,那么有漏习气,如果非刹那就变成常住了,就没办法破坏它。若如是者则众生云何能断有漏习气而得解脱?意思就是有漏习气是假相,所以我们能断。如果有漏习气是常住不坏,那谁能断它呢?是不是?若如是有漏习气非刹那,则成为常住不坏之法,若如是众生云何能断有漏习气而得解脱?正因为有漏习气它是如幻如梦的、不实在的,所以我们能断能得解脱,所以叫做空无自性嘛,所以万法空无自性你才能转,如果有漏习气那个有其自性,你怎么转得了啊!若无漏习气是刹那,则三乘贤圣一切断证,乃至等妙佛位之果觉,无量功德,岂不皆成空无,因为它是刹那嘛(故皆成空无)。正因为它不是刹那是真实义,则无始旷大劫来,当无人能成佛;妙佛位之果觉无量功德,岂不皆成空无?因为无漏习气是把它当作刹那,那么刹那就是空无所有,则无始旷大劫来,当无人能成佛;莫说成佛,乃至无人能得须陀洹等任何的果证,以无漏刹那坏故。是故当知有漏习气为刹那,而无漏习气则非刹那。

1132页【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大慧!说到第七意识本身,它并不流转,不流转三界,因为它不是仓库,不能储存善恶的种子,因为它无体性,它没有体性。所以人死了以后,前七识都灭,唯剩下第八意识。所以第七意识不受,就是不承受这个苦或者乐,不承受苦果,也不承受乐果。要承受苦果、乐果,必须要有能够储存种子啊,才能发芽,苦有苦的种子,乐有乐的种子,第七意识它只是附着于第八意识的见分,执第八意识见分为自我,它毫无体性,所以它不承受苦乐,而且也不是涅槃之因,因为它不是第八意识,它没有如来藏不生灭的因。所以,而且非为涅槃的因。为什么不是涅槃因呢?因为第七意识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但是它所执著的并非是不空的佛性,不空佛性它是真我嘛,所以它不是涅槃的因。只有第八意识生灭化作不生灭才是涅槃的因。因为第七意识没有办法储存善恶的种子,无漏的种子它也没办法储存,所以它不是涅槃的因。

大慧!如来藏者则摄受苦跟乐,如来藏就像在这里,在座诸位!他这里如来藏跟识藏一起谈、一起讲,所以并没有刻意地划开一个真、一个妄,在这里稍微提醒一下。说:如来藏则摄受苦的种子还有乐的种子,而与因俱,生死也是第八意识如来藏,然后涅槃因也是乐因,就是涅槃的因。所以生死的六道轮回因,就是如来藏;涅槃,那么不生不灭的因,还是如来藏,为如来藏所摄受。所以这个如来藏具有善恶种子,还有无漏的种子。所以现在现出了生生灭灭、若生若灭是怎么来的呢?若生若灭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受到枝末无明、四住地的无明所熏习,还有那个根本无明叫做无明住地所醉,醉就是迷,因为迷惑了,内心本身没智慧,也迷惑了一切的境界,一直重复地熏习,醉了,我们被境界所迷惑了,所以就受到两种生死,凡愚从来就不觉悟前五住无明,无明就是惑,惑就是烦恼。刹那生灭、邪见的妄想所熏心,而说一切法都是刹那不住。悟道的圣人一切法刹那,实非刹那;一切法刹那本自不生不灭。所以在座诸位,不能离开妄想而求得涅槃,没有!离开妄想,你就绝对得不到涅槃的真心。诸位!离开了波浪,你就找不到真正的水。

好!在座诸位,我举个例子看你能体会出来吗?好,如果有一艘船承载了很多人,这个船出去刚好碰到大风大浪,大家在船上呕吐啊,很痛苦。啊!这个船上面的人都呕吐,很痛苦。吐得啊,哎呀!五脏六腑都快吐出来了,就跟船长讲: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没有风浪的地方行驶?船长说:好。诸位!我们把这条船搬到撒哈拉沙漠,请问离开这个大浪,它没有浪啊。这样你体会得出来吗?离开浪,你就找不到水。离开了妄心,你就找不到真心。所以简单讲万法你要回归当下,换句话说,修行不怕妄想,不怕痛苦、不怕错误,从妄想里面契入不生灭的无妄想,从烦恼里面契入清凉地,简单讲,佛法善用心的,所以离开浪,离开波浪找不到水,在座诸位!离开烦恼心,你也找不到真心,因此修学佛道,就一定要在真正的妄想里面下功夫,去契入不生不灭的、没有妄想的境界。

我再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第七识本身并不流转三界,也不流转六道轮回,因为它不承受苦乐,因为它不是第八意识的不受,没有承受苦跟乐的种子,没有这个;而且非为涅槃的因,因为第七意识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我,它是所执著的并不说不空的佛性的真我,所以它不是涅槃的因。大慧!如来藏者,它是摄受苦跟乐的,而与生死跟涅槃的因共俱,共俱,这个因有生死的因还有涅槃的因统统存在,如来藏因为具善恶的种子,所以现有生灭有六道轮回。这个若生若灭之相怎么来的呢?因为受到四住的枝末无明所熏习、所执持,同时也受到无明住地,就是根本无明所迷醉,所以受到两种生死,而凡愚从来不觉悟,不觉悟这个前五住烦恼,所以刹那生灭的邪见、妄想所熏习,而误认为一切法有刹那不住。

所以人家问:无常怎么来的?你会回答吗?现在会回答了。无常怎么来的?无常,其实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常怎么来的?无常因为我们内心的深处无明妄动、执取一切境界,由第六意识彻底地熏习,善恶种子和无记这样又反过来,在座诸位,注意听!种子,种子第八意识,善恶种子、无记,种子起现行,就是第六意识,现行前五识、第六意识,现行回过头来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样子一直重复,所以根深蒂固的无明,厚厚的一层无明。我现在举个例子,诸位,如果这是一棵树,如果一棵树,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诸位!那个树今年落下一层的树叶,如果没有风吹开的话,明年这个树叶继续堆了又一层,第三年又堆了一层,是不是?这个树叶——落下来的树叶,是不是越堆越多、越堆越多?越堆越多嘛,没错!那我们现在也是,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

为什么每一个人想修行而觉得修行它很难,为什么?因为它无量亿劫来的熏习,那个观念执著改不了,改不了,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你不是说你修了三年五年,你就有办法突破无量亿劫来那一种就像黄河一样滔天大浪或者长江一直推,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一下子有办法把它挡得住的;没有办法的。所以比丘们,远离财、色、名、食、睡,远比你测试自己的定力更重要。测试,远离就包括测试,你千万不要说我要去测试看看:我对男女的感情或者是欲望,不要!你远离,就是遵佛的戒律,你不要去测试,因为那个无量劫来的不是能测试的东西,没有办法测试的,无量劫来力道太大,挡不住了,像排山倒海,业力跟习气排山倒海一来,你修了三年五年你算什么呢?因为没有证圣果,所以我一直再三地劝导比丘一定要远离居士,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两个都没证圣果,在居士没有看到你的优点以前,他就会先看到你的缺点,这样对吗?

为什么比丘一定要远离居士?为什么尤其要远离女众?大家都是无明的凡夫,是不是?为什么要这样保持一个尊重、远离?这样叫雾里看花、若有若无,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比丘如果说有一些习气或者缺点,他毕竟在僧团,可以慢慢地处理,给他忏悔的机会嘛,是不是?你一下子跟居士接触太多了,他那个烙印在心中里面:哎呀!你看,这个出家人也不过如此。他是失去恭敬心。如果有个女居士,她穿得比较暴露一点的,比较Sexy,比较性感一点的,来的话,她也不怕遮遮掩掩的。有一天我在101室看到有一个女众穿那个吊带的,哇!那糟糕了,这还好当时只有我在,其他法师刚好不在,该怎么办呢?我是要说她呢?说你穿这个吊带掉到这个地方来,应该怎么样来劝她呢?是不是?唉哟!可是又怕人家不来缴钱,那该怎么办呢?这麻烦啊,很麻烦喔。我们这个老船长不会晕船,要是这个初生之犊就麻烦了。所以在座诸位,法师为什么我们坐这如此地说。

还有这个居士,有个居士她穿得比较不节制,结果那个比丘因为出家没多久,那个眼睛始终这样瞟、瞟、瞟……一下子就瞟到圣母峰,一下瞟到阿里山,怎么瞟都是那个方向,这个很麻烦的。然后那个女居士回去就说:啊!出家人差不多而已,就是这样子嘛,你看这个……你看,所以这个我告诉你,这个女居士要是没有正信的时候,你这个比丘的眼睛随便瞟、随便瞟,是不是?那回去就有话说了,那还好我得到近视眼又散光,那很好。有一次,隔了几根柱子,我在讲堂外面,一个女居士她就:师父!阿弥陀佛。哎呀!我实在是看不到,又不能讲说我看不到,装作我认识她:喔!阿弥陀佛。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雾雾、雾雾的,因为实在是看不清楚啊,人家在打招呼,也不能不回应,对不对?没办法啰。所以说为什么要遵守如来的戒律,为什么?大家都是凡夫啰。所以如来制戒欲来须避,如避火坑。

为什么如来制这个戒呢?因为那个不能测试的东西,那个没有办法,你无量劫来的习气太重了,太重了,那不能用测试的,远离就包括测试,一切都OK嘛。来!大家聚一聚,共修,大家来念佛、诵经,下课,各人走各人的。你来,我们如此的,出家、在家合作,把那个法会搞好,很圆满。法会结束了,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僧是僧,俗是俗。为什么?因为在家居士也没有几个证阿罗汉果的,怎么会不去看出家人的缺点呢?所以,在座诸位!这在家居士对你很好,一转眼,她就会毁谤你,你要牢牢记住师父的话,你不要以为她现在对你非常非常好,人是善变的,除非这个居士她守戒律,皈依,有正信,五戒,受菩萨戒,她来听经闻法,她打死不敢说三宝一句过失。你要是一个信心不具足的,他从来不听经闻法的,你试试看,表面对你非常好,真的。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双重人格的。说:哎呀!师父,您怎么会看得这么透呢?哼~哼~哼~当然很透彻啦。

【注释】“七识不流转”:“七识”,第七识。“不流转”,不流转三界六道。此为解释第七识体空,即是(也就是)无生灭:以第七识为内依第八识,外依第六识,双依于内外二识,因此即是依他起;以依他起,故无自体性;无自体性,故(所以)是体空;体空,故(所以)无(没有)生灭。因此第七识虽然依彼缘彼,然其思量却无有恒常,以前念灭,不至后念,所以是不流转。“非涅槃因”:以第七识执第八识之见分为自我,然其所计执者,并非“不空佛性”之真我,所以不是涅槃的因。

好,在这举一个例子,诸位!你看过这手帕吗?第八意识就像手帕,第七意识就像染料,我这个手帕把它染成红的,这手帕就是红的;我把这个手帕染成黑的,这个手帕就是黑的;我要把这个手帕染成纯白的,这个手帕就是纯白的,手帕指第八意识。好!在座诸位,第八意识指手帕,第七意识指染料,我请问你:如果魔术师只有拿那个染料,能够变现兔子吗?不行!答对了,没有错。第八意识的手帕,虽然可以被染料所染污,可以变现成兔子,可以变现成鸽子,可以变现……就是那条手帕变来变去,知道吗?变来变去,染料能不能变?不行。答对了。欸!就是,所以第七意识不是涅槃因,只有第八意识那个手帕,可以变这个,可以变那个,可以变这个出来,就像魔术师一样,能够容易理解吧。

“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因”,指生死及涅槃因。“俱”,就是共俱。以如来藏转名阿赖耶,乃真妄和合,故(所以)生死与涅槃因一体共俱。此谓以如来藏随染净缘,而造善恶因;若随善缘,则受乐性便在其中;若随恶缘,则受苦性亦在其中,故是与生死、涅槃的苦乐之因共俱。“若生若灭”:以如来藏具善恶种子,故(所以)现有生有灭,而于诸趣循环往复,无有穷尽,藏性则于其中遍受,然其体性则未尝去来,诸位!刚刚举的那个手帕,诸位,手帕,那个手帕,诸位,染成黑的,那个手帕有没有增减,没有。请问染成红色的,那个手帕有没有增减?也没有。还是手帕嘛,只是被染色而已嘛。如果有一天把这个色泽全部除掉,这个手帕是不是纯洁的手帕?对,真如自性就是这样,手帕永远存在,真如自性永远存在。染黑的,染红的,都不能让这一条手帕增减,知道吗?好,因此《楞严经》云(说):“生死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就)是此义。

“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无明住地”即(就)是根本无明。“四住地”即(就)是枝末无明;此四住地包括:一、见一处住地——此为三界之见惑,因于见道位上断于一处,故(所以)称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此为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此为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此为无色界思惑。此四住地(枝末无明)与无明住地(根本无明)合称五住地无明。在这里提醒一下。为什么“破无明见法身”?因为他见到真如,没有真如就没有法身。为什么破无明见法身呢?这个就是天台宗讲的“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就是这个道理。与无明住地(根本无明)合称五住地无明。所以这个根本无明就是微细的无明,破无明,见法身。凡夫即为此五住地无明之所迷醉,故枉受二种生死。

【义贯】“大慧”,第“七识”本身并“不流转”六道,亦“不”承“受苦乐”,且“非”为“涅槃”之“因。大慧,如来藏者”,则摄“受苦乐”,而“与”生死及涅槃“因”共“俱”,有“若生若灭”之相,以受“四住地”无明(枝末无明)及“无明住地”(根本无明)之“所”迷“醉”,故受二种生死。然“凡愚”以“不”能“觉”知此,而为“刹那”邪“见”之“妄想”所“熏心”,而言一切法皆是刹那不住。

1134页【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复次大慧!就像金、金子还有金刚,还有佛的舍利,佛,那么入涅槃后,得无量的舍利,得奇特性,这个佛的舍利越拜就越多。以前我拜的舍利生了一百多颗,得奇特性,因为法身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终不损坏。大慧!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证得凡圣染净,无间就是平等一相的真如相,意思就是无相,无间就是没有差别。如果,说大慧,真正悟道,修道的真正的圣人,如果证得凡圣染净都无间、平等一相真如,那么如来藏真常之性,这个时候还说有刹那生灭的念,那么则佛应非佛,也就是圣应非圣,圣是指佛,那么佛当然就不是佛,因为他还有刹那,但是佛未曾不是佛。为什么呢?佛证得不生灭啊,所以佛有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如金刚,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那个量叫做称量,也犹不减少,因为从不增不减嘛。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隐覆就是秘密,佛一直说七识生灭,七识生灭,七识,前七识熏习变成种子,习气其实就在告诉你,佛说七识生灭,他的目的就在显示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在这里特别再交代,只要离开不生不灭的真如心,统统叫做生灭见,叫做世论,生灭见,不究竟。

【注释】“如金、金刚、佛舍利”:金与金刚为用来代表虽在有为法中亦有非刹那之性者;佛舍利则用来证明无为清净功德法体不但本身是非刹那,而且能令有为刹那的肉身亦受熏染而化成非刹那。所以说,佛,你看金刚不坏身,现在台湾很多肉身不坏,大陆也很多肉身不坏。又金、金刚及佛舍利,亦比喻如来藏性之究竟无生灭,因前面言八识由于受五住地无明所熏而皆有刹那之相。现在则显识藏自体,如来藏清净心,乃是微妙不可思议,虽然处于无量尘劳烦恼之中,而其性则恒不变,故(所以)将之比喻为如金、如金刚,乃至舍利,其性奇特,终无损伤。当然这是一种比喻。“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无间”,指如来藏凡圣、染净无间之性。无间就是不分别,就是平等心,无间之性,不生灭的平等心,真如自性,谓修道人若证得此如来藏凡圣无间真常之性,而有刹那者,则佛应非佛。“圣”,即(就是)佛。“隐覆之说”:“隐覆”,即(就是)“秘密”。因为佛说七识生灭,目的在显八识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

【义贯】“复次大慧,如金、金刚”及“佛”之“舍利”,皆“得奇特”希有之“性,终不损坏”,非刹那不住,识藏如来藏亦如是,得奇特稀有之性,非刹那不住。“大慧,”修道人“若”证“得”圣凡“无间”之如来藏真常之性,而仍“有刹那者”,则“圣”人“应非圣”人,“而”彼“圣”人“未曾不圣,如金”与“金刚,虽经”多“劫”之“数”,而其“称量”犹“不减”少。“云何凡愚”之人“不善”解“于我隐覆”秘密“之说”,而“于内外一切法”皆“作刹那”不住“想”?

所以在座诸位,大乘佛法不是叫你观无常,你到缅甸、去到泰国,我的徒弟到泰国、缅甸去修行,我就问他:你去亲近、去外面参演,你师父怎么教你?你亲近的上人如何教你修行?他说:教我观无常,观行、住、坐、卧,观无常,五脏六腑都是无常,吃饭、大小便都是无常,都是无常,无所执著。然后他就——徒弟就说:我观无常就是无所执著,观无常。我就问他:无所执著那一念就是执著,诸法本空,何以要观?他一下子领悟不过来,因为他去泰缅已经好几年了。我说:无所执著,那一念就是执著,万法本空,何来执著和无所执著?然后他就说:我要观无常。我说:观无常有体还是无体?我问徒弟:若是无体性,那空无自性,即成断灭;若有体性,即成自性见,来!试说说看,你为什么观无常?观无常是不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无体性,就是断灭了,来!说说看。我跟他讲:你去泰国、柬埔寨,或者这些缅甸这么久,师父随喜赞叹你的精进,有参学的,不过我告诉你,大乘才是最究竟的。我当然不好意思说:你不要近庙欺神,也不能这样讲啦,是不是?这样认为你自大,所以我们尊重每一个法师的修行方式,小乘、大乘、或者是藏传或者是汉传,或者是小乘,我们都尊敬、尊重。徒弟这样回来,我们这样对话,不到两分钟,回答不出来,完全回答不出来。

1136页【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诸位!这个六度的“度”要特别注意,是度妄想心成不生灭的真如心,这个叫做“度”。如果生灭心没有转化成真如的不生灭,这个就不叫做“度”。这个“度”是超越的意思。所以六度,已度妄想心成不生灭心,叫做圆满,叫做具足,叫做真正的波罗蜜。这句话稍微注意一下。因为这本经典《楞伽经》可不是一般的经典,这是至圆、至顿、第一义谛成佛的临门一脚。简单讲,在这本经典透得过去就成佛,透不过去,再慢慢来,给个机会。【注释】“六波罗蜜”:“波罗蜜”,就到彼岸。波罗蜜又译为度,以能度众生过烦恼大海,至涅槃的彼岸,名之为度。“满足”:圆满具足。“正觉”:即(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亦即(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此为继果觉而问六度之行,目的在令行者慕果起行,这有两个角度: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是“令行者慕果起行”,而佛在经典,“行”,一定要行安稳行,“安稳”就是你一定可以达到成佛,简单讲就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换句话说,你走这一条路要走安稳的路,你就必须持戒,最基本的东西,这个“行”一定要行得很安稳的,就是不能断断续续的,或者不究竟的,都不行。所以目的在令行者慕果起行,慕,羡慕这个佛果,起这个真实的行,真实的行就是智慧行还有安稳行,这个是真正的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进而即行而证果。因为这个前面一直都在开示由于心之迷悟,而有凡圣之殊。大慧恐怕好谈空之人,妄谓悟心就足够了,不必修行,而落于断灭恶见之大坑,堕为天魔种,故问六度之行为何。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这个世间波罗蜜是人天行;出世间波罗蜜是二乘行;出世间上上行就是一乘行,当然就是佛乘。

【注释】“波罗蜜有三种分别”:“分别”,即(就是)差别。此即谓波罗蜜共有三种。“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即(也就是)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义贯】【本节从略。】【诠论】此三种波罗蜜当中,世间波罗蜜为人天行,出世间波罗蜜为二乘行,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为一乘行。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第一个讲不究竟的世间波罗蜜,也就是生灭的,生灭的,意思就是:世间人能这样做算很不错了,可惜掉进去两边,掉进去执著的角度,有所执著就不是真正的究竟波罗蜜,所以不究竟的波罗蜜有两种:一、世间的波罗蜜、出世间的波罗蜜,这个都不究竟。要出世间上上波罗蜜,那就是(究竟)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凡夫愚痴一切法都起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两边的邪见,为了求三界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我举个例子你比较听得懂。譬如说这个世间有很多善良的人,这个善良的人造桥啊、铺路啊,设立奖学金,盲聋喑哑,也很乐意帮助这些残障人士,这些都非常地好的善行,善行,或者是孝顺父母,所以政府就给你披一个彩带——孝行楷模。当你布施,做了很多的善事,政府发一个证书,哎呀!济人无数。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请这个领导跟我们题一个字:什么大慈善家。众生就是比较喜欢这个东西,大慈善家,喔!那个匾额挂这个墙壁上,大家来到他家(师父伸出大拇指):哎呀!大慈善家,救人无数。他也很乐意谈这个话题:哪里大水灾的时候,我是怎么怎么地辛苦……当然这也了不起,这种精神也了不起,但是呢?离不开我相、我所有的相,离不开,他很乐意做这种事情,造桥、铺路,但是也很乐意执著,所以到处都要一些领导的匾额,或者是政府的奖状啊,开一个收据给你怎么样子,来自我称扬一番。有的人做善事的时候,叫了一大堆的记者来:你看看我行善事。他也很乐意谈这件事情,一谈起来眉飞色舞地乐在其中。这个比世间人当然好,但是他的著相的这种布施,不究竟。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凡夫、愚痴起一切法,我,还有我所计著、摄受计著,摄受两边——有、无的两边邪见,为求三界的种种受生,他不是要了生死,是说我下辈子能够生天,乐求色声香味触故。有的人说:我去劳军,我唱一首歌。台湾有一些歌星,就是军人的艺工队,艺工队就去唱唱歌、慰劳,免费的,这个也算是善事,做善事。满足檀波罗蜜。所以这个有的用音声布施,有的人用行动布施,有的人用金钱布施,布施都有多种,但是就著于我还有我所。接下来,持戒,也不是说我达到无相的持戒、真如的持戒,不是,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的智慧统统是指生灭的东西、不究竟的东西,亦如是。成就了凡夫这个五神通,这个是外道最喜欢的,外道唯一没有的,就是漏尽通,外道所求的就是假相,没有漏尽。“漏”就是表示“烦恼”。烦恼断不了,著相布施、著相持戒、著相忍辱、著相精进、著相禅定、著相的智慧,因为这样成就了凡夫的五种神通,只是没有漏尽通。只有阿罗汉果有漏尽通,(外道)他们没有漏尽通。还有一点,及生梵天,意思就是说,最后他的希望是生这个梵天。梵天就是我们所讲的上天堂,Amazing grace,就是这种上天唱到最后,他就是要上天堂,欸!我们唱《三宝歌》不同,我们唱《三宝歌》是:二谛总持,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欸!这个叫做世间波罗蜜。

【义贯】“大慧,世间波罗蜜者”,谓凡愚于一切法起“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邪见,“为”求三界“种种受生处”,就是来世希望投胎更好一点的,所以很多人就是我希望我下一辈子投胎变成很有钱的儿女,或者有的人讲:我下辈子投胎更漂亮一点的。有的人讲:我下辈子要投胎一米八的。我告诉你一米八,不如一百五十八的,我没什么含意,这个意思就是说,求那个没有用的,要有智慧。以及“乐”求“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果报“故”,而“满足檀波罗蜜”,乃至满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亦如是”,成就“凡夫”之五“神通,及生”于“梵天”,是名为世间波罗蜜。

【诠论】此节中佛指出凡夫所修之(的)世间波罗蜜,有四种过咎:一、以计著我我所,我就是正报,我所就是对依报的执著,计著于正依二报,叫做计著于我、我所,所以无度生之念,什么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有一个人,人家那个歌星来唱歌,唱歌以后,那个是慈善。喔!前面人很多。然后(这个歌星)他就拿了两千块出来,喔!某某歌星,这台湾发生的。某某歌星:你看两千块,随喜功德,这两千块。大家鼓掌,鼓掌。喔!然后(这个歌星)介绍大家要行善、行善、行善、行善,介绍完了,(这个歌星)他也募了不少的钱。然后到后台来,到后台(这个歌星)就说:嗯!两千块钱还给我,两千要还给我。(慈善工作人员)他说:你不是布施了吗?欸!我能够这样子,一呼百应不错了,这两千块我要唱好几首歌呢,两千块还给我。那个主办单位,这个像气球啊失去了这个风,本来对他:哎呀!很赞叹的。后来两千块又要回去了。结果人家对他的人格大打折扣,大打折扣,是不是啊。我就不会这样子。

有一次,农历年来,这有一个信徒,我不晓得他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子做,结果他拿了一包红包供养师父。我一看,因为我们有职业病,就这一包至少一万块。哇!这个很发心,我要放在我的口袋的时候,他说:喔!师父,对不起,那一包我弄错了,麻烦你再还给我。什么?然后又还给他。结果他从左边的口袋拿一包很薄很薄的、风一吹就飘走的那一种的:供养师父。我是不会生烦恼的,所以我是劝导说:以后你们那一包要拿出来以前,先冷静一下。供养拿错红包,这个很奇怪的。故无度生之念。二、以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于中道彼岸。三、为求胜报生处,则不免生死。四、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布施。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义贯】说:“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谓“声闻缘觉”之人以“堕”于“摄受”取著“涅槃故”,而依四谛、十二缘“行六波罗蜜,乐”求“自己”得住“涅槃”之“乐”,是名为出世间波罗蜜。【诠论】此为解释二乘之六度。谓二乘人厌生死苦,趣涅槃乐,欣厌心犹存,虽修六度,唯求自利,不得成佛,以其沉滞于自己涅槃乐中,故佛果无量功德不得圆满。

1139页【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诸位!“六度”都是以“离妄”为本,如果不能离妄想,这个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就没有办法成就,布施必须以真如无相布施,持戒必须以真如无相持戒,只要著相就不能达到上上檀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是觉了一切诸法,(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目录 01-107(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五目录 01-127(未完)

楞伽经 127:你现在的一举一动一个造作,统统影响到你临命终往生

楞伽经 128:法身意思就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证量的解脱境界

楞伽经 129:如来的法身跟解脱、法身跟涅槃,是非异非不异

楞伽经 130:停留在经典上看看、说说是很悲哀的,经验第一义谛才是可贵的修行

楞伽经 131:正统的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都是以法为乐,以传法身慧命为己任

楞伽经 132:比丘要试验自己的定力,远远不如远离女众,比丘尼也是一样

楞伽经 133:修行人以无相见者为殊胜,就是见一切法非相,见一切法空相

楞伽经 134:你要能放得下,不必跑到千里参名师,放得下你的心就是你的善知识

楞伽经 135:佛法是纯阳不是阴阳,修阴阳法不符合佛的正见和戒律的

楞伽经 136: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佛陀把最严重的断灭见排在第一

楞伽经 137:说去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转化的工程,心一直转化变成净土的因

楞伽经 138:说我永远爱着你那是骗人的,不要期盼在某时空定位某事情是永恒的

楞伽经 139:如果弃舍了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佛种就会断,弘法利生很重要

楞伽经 140:好的习惯你要培养,恶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做,会变成习气很难断

楞伽经 141:无间的修行就是修行充满念念般若智慧不被烦恼所间隔,念念起观照

楞伽经 142:把别人判为魔道或者是不对,认为我就是真,这个就是魔的心

楞伽经 143: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六道轮回改头换面互有高下,很公平的

楞伽经 144:只要是大乘的佛弟子,楞严跟楞伽是必修的,没有任何的选择

楞伽经 145:统统放下名、放下相、放下妄想,就是正智

楞伽经 146:时刻调整你的心跟佛一样,临命终你的心频率跟佛一样,佛才能来接引

楞伽经 147:生死实在是没有边际,心没有妄想,那个心就是涅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